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现任院长为黄文艺,党委书记为杜焕芳。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传承了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红色血脉。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已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1998年,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2004、2009、2012、2017、2022年教育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名第一或A+;2018年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法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是全国首批获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全部二级学科,设有全国首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4、2018、2022年四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荣获全国法学院校中唯一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法学院自1950年至今已毕业学生2万余人,培养各类培训生、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培养出以首席大法官肖扬、首席大检察官张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杰出法治建设者。现有注册学生2200余人,以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约占四分之一。 法学院设有研究中心(研究院、所)70个,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及国家级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成立有未来法治研究院、知识产权学院、律师学院、亚太法学研究院、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等,拥有中央依法治国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设立的研究基地10个,建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法学家,更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律界和相关学科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截至2024年4月,学院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33人。高铭暄教授作为法学界唯一代表,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许崇德教授作为高校法学界唯一代表,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37位专家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先后有16人次走上“共和国讲坛”,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主讲人;1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9人荣获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于中国的2个法学类教席均在本院。 法学院始终注重发挥作为国家法治建设“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参加了新中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深入参与了民法典编纂等国家重大立法工程,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法学院积极拓展与海外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中美法学院院长论坛、中欧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亚洲法学院院长论坛、中澳法学院院长论坛、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和中国—拉美法治对话等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贡献。 法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0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6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4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120余种3000余册,法律类电子期刊3000余种。主办承办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人权》《人大法律评论》《法律和社会科学》《判解研究》《经济法学评论》《朝阳法律评论》《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等,建有“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